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新媒体环境下电台广播剧的民生化创新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日期: 2016年1月28日 14:33 

  移动网络等新兴媒体给社会带来全新的媒介体验,同时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其中,广播媒体也未能摆脱新媒体的冲击。而作为广播媒介的特色产品,原本就面临革新难题的广播剧,其生存压力尤为明显。然而,在寻求出路的过程中,一些地方电台却巧妙地利用广播剧这一独特节目形式,策划出不同于传统广播剧的系列短剧。这些广播短剧贴近生活、短小精悍,赢得了大量听众的青睐,有的广播剧甚至被打造成为电台的品牌节目,成为应对新媒体冲击的一大利器。那么,是什么促使广播电台拿出这样的创新举措?新型广播剧有哪些创新之处?这些别出心裁的革新给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业带来怎样的启示?本文试图就此做出分析和解读。

  一、新媒体环境下电台广播剧的生存困境

  (一)广播剧的历史沿革

  广播剧是广播文艺形式中的一种颇具感染力的艺术品种。由于广播剧具有明显的大众传播特点,从新闻传播学的视角,可将“广播剧”解读为“广播制作者以电波为传播载体,以声音为表现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传播对象进行的一种戏剧艺术传播活动”。需要说明的是,随着媒体形式的不断融合与革新,广播电台也在互联网上开辟了新的传播渠道——网络电台。网络电台中同样播送广播剧,但本文的研究对象特指传统的电台广播剧,不涉及网络电台广播剧。

  我国的广播剧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诞生期,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在动荡的战争年代,广播剧为配合时事和前线战事而出现。最早的一部广播剧《恐怖的回忆》诞生于1933年7月,由当时的上海广播电台播出。第二阶段是发展期,从50年代到80年代初。录音合成技术使广播剧的制作水平有了飞跃。同时,广播剧也从最初的舞台剧向具有广播特性的广播戏剧转变,从而确立了广播剧以声音表现为主的基本形态。[1]186到了80年代初,各地广播电台广播剧产量突飞猛进,录制出了许多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作品。第三阶段是下滑期,时间从80年代中后期到1995年。这段时期的广播剧受到电视媒体的冲击而流失了部分听众。此外,受到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电台无力录制支出大于收益的广播剧,使得广播剧数量大幅下降。第四阶段是探索期,时间从1995年至今。1995年,广播剧被纳入中宣部关于精神产品的“五个一”工程。有数据统计,2005年全国共生产达2180部近万集的广播剧(包括各地的新闻报道剧),生产态势呈现出中央、省、市及县级媒体齐头并进的局面。[1]186然而随着网络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以及公众生活节奏的转变,广播剧数量的提升与听众的反响并不成正比。因此,广播剧依旧走在求生的探索之路上。

  (二)新媒体对电台广播剧的冲击

  如今,网络新媒体从传统媒体的手中抢夺了数目巨大的受众,广播媒体作为拥有一定历史积淀的大众媒体,同样无法避免。目前,除了定位于有车一族的交通广播影响不大之外,其余类别的频道均受到了新媒体的挑战。而广播剧作为广播媒体独有的艺术形态,在播送形式上依附电波存在,也面临着寻求新出路的严峻考验。

  广播剧除了受制于播送渠道的弊端之外,自身创新性不足也是其发展不利的重要原因。传统形态的广播剧多以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作为创作素材,偏于宏大叙事。制作方面配合实地录制的现场音效和旁白解说,力求成为一部完整的甚至经典的作品。精良的制作固然提升了广播剧的整体品质,然而,完成这样一部广播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播送。这对于现今的媒体和听众来说,性价比低下的弊端已经显露得很明显。

  总之,新媒体的出现使广播剧的市场萎缩,而社会的发展导致了人们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的变化,部分受众偏爱快餐式的文化形式。而传统的广播剧形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需求,发展道路越来越窄。外因和内因合力造成了今天广播剧的生存困境。

  二、电台广播剧的民生化求生路径

  传统形式的广播剧所存在的弊端并不能否认广播剧本身的优良特质。如何扬长避短适应新需求,是创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天津滨海广播的从业者就利用了广播剧这一艺术形式,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结合公众实际需求,策划了一档日播的广播短剧《滨海大街878号》。自2008年开播以来,该剧获得了大量听众的青睐。

  (一)民生化给广播剧转型的启示

  《滨海大街878号》作为新型广播剧的成功案例,民生化、接地气是主要成功之道。

  在我国,“民生新闻”的概念虽然没有得到学界的统一定义,但民生新闻自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栏目创办成功之后,迅速被业界和学界接受。学者白小易认为,“民生新闻”就是站在百姓的立场,采用平民的视角,播报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事情,为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社会主义媒体对百姓的社会关怀。实际上,广播媒体作为随时随地收听的伴随式媒体,本身就具备纸媒与电视不具有的便捷性。因此,与公众的交流互动渠道也更为通畅。从这个角度来讲,广播媒体是更贴近人民生活的媒体。

  然而广播剧由艺术发端,偏重于剧本的创作和艺术形态的展现,长期以来注重向公众展现一些典型事件及典型人物的生活,没有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民生化程度较低。然而,广播剧本身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集合多种表现形式,且专为广播打造,对于寻求突破的广播媒体而言,可塑性很强。滨海广播的创作团队正是选定了广播剧形式,尝试将百姓生活融入其中,打造成了接地气的、听众喜闻乐见的民生化栏目。

  基于面向天津滨海新区的调频电台FM87.8,《滨海大街878号》的剧本创作锁定在一个名为“滨海大街878号”的虚拟社区。社区成员们是滨海新区的普通居民,作为城市中众多家庭的缩影。广播剧通过讲述这些努力工作、乐观生活的居民的故事,透析新闻热点和市井百态,调侃之中评议百姓生活,传递正能量。可以说,《滨海大街878号》是广播艺术与民生新闻形态的巧妙结合,通过艺术评议新闻,通过新闻革新艺术,而民生化是两者之间的桥梁,使艺术和新闻都更接地气,更贴近受众。

  (二) 广播剧的民生化转型要素

  广播剧在传播链条中需要经历创作、传播、接收和反馈等多个环节,广播剧的民生化创新不仅要体现在基本的创作理念中,还应该体现在传播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在广播剧的民生化创新过程中包含多个要素。

  一是剧本创作的新适应性。广播剧是面向社会公众的作品,最终的接收者和传播效果的界定者都是听众。因此,广播剧首先要为听众服务,适应听众的需求和习惯。由于广播的波段和频率有限,广播受众极具地方性特点,所以不同广播电台的定位需要明确而具有针对性。比如,天津地区的居民具有热情、乐观的性格特点,喜爱段子式的轻松幽默。天津滨海广播的主创人员为了迎合天津人的习惯,打造了《滨海大街878号》这档段子式的广播小品剧。这档广播剧打破了传统广播剧“电影”式的生产发行模式,成为固定频道、固定栏目、固定时间播放的日播短剧的形式。而每期广播剧时长只有5分钟,短小精悍,充分适应了都市居民日趋加快的生活节奏。

  《滨海大街878号》首次面世是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剧本创作旨在通过几个“小区居民”幽默评说奥运,调节公众在奥运期间紧张的观赛氛围以及消除长时间新闻播报带来的听觉疲劳。可以看出,这档广播短剧的设计初衷,就是站在了百姓的立场上,为百姓服务的。奥运档短剧播出后,立刻赢得了大量忠实听众,并就此逐渐成为固定播出的日播短剧。

  二是播送时间的巧妙穿插。传统广播剧通常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在专门的时间段集中播送。而随着广播的发展,频率和栏目都有所增加,内容丰富而紧凑,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广播剧的播出时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天津滨海广播作为新闻综合类频道,以播送新闻类节目为主,广播剧《滨海大街878号》在播出时间上依附于该频道的两档王牌新闻栏目——早间7:00-8:00的新闻播报“滨海第一线”和下午16:00-17:00的民生新闻栏目“都市零距离”。广播剧会在这两档新闻栏目的中间插播。首先,这两档新闻栏目的播出时间正处于收听高峰。据CSM媒介数据统计,新闻综合类广播在06:00到10:00之间迎来持续的收听高峰,次高峰则是16:00到19:00。广播剧在这一时段插播,无疑扩大了收听人群。其次,这两档新闻栏目是滨海广播的主力军,广播剧的插播巧妙吸引了新闻栏目的固定受众,形成承接效应。而广播剧轻松幽默的特质,还缓解了新闻栏目听众的紧张神经。广播剧中本身具有的新闻性,避免了插播时的内容的突兀与跳跃。两者相辅相成,互惠共利。

  三是内容的实在幽默。转型后的广播剧,为了更好地实现民生化,其人物形象和内容必定要来源于普通百姓的生活。《滨海大街878号》中的人物形象就是虚拟的普通社区居民。包括由大学教授和医生组成的房东夫妻、外来创业的年轻房客、话糙理不糙的出租车司机……人物形象设计得各具特点,涵盖了都市生活中的几种代表性职业。而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物安排,拉近了与外地来津务工人员的心理距离,贯通南北的方言则大大增加了广播剧的幽默程度。

  自2009年正式以日播短剧的形式面世以来,《滨海大街878号》的故事已经上演了7年,有了2000多期的创作积淀。其内容始终围绕热点社会新闻并结合天津市民生活进行编排。由于采用日播形式,《滨海大街878号》的内容就具备了一定的时效性。例如,去年春节前夕,该广播剧对春节“马上体”、买年货、电子鞭炮等与市民过年息息相关的话题予以关注,接连播出了6期“开年大戏”。临近春运,又实时播出了《拿手机买火车票》一集。除了与百姓生活直接相关的题材外,一些热点的文体话题也是该剧的创作蓝本,例如“好声音巅峰过后”、“亚冠票价风波”等也都是百姓较为关注的事件。剧本将这些人们普遍关注的事件,映射在剧中的几个人物身上,由他们代表广大公众的心声,从而引发共鸣,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形态各异的人物和始终在变的主题融合成一部部具有较高期待值的广播短剧。轻松幽默的风格能够吸引听众的关注,质朴实在的选题则是能够留住听众的必然因素。

  四是播送平台的扩展宣传。广播剧的主要传播渠道是电台。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接收信息的平台多元,在个人电脑之后,出现了各种移动网络媒体。因而,为了适应高科技发展趋势,广播剧的播送渠道也应当进行相应的扩展。例如《滨海大街878号》,除了每天定时在电台广播中播送之外,公众还能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微博、播客上进行收听。新媒体平台弥补了广播媒体信息播送“稍纵即逝”的短板,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收听过往的任何一期广播剧。

  此外,《滨海大街878号》还联合天津知名动漫公司,将广播剧中的人物形象设计成动画,投放在天津公共交通系统的媒体设备上播放。广播短剧视频化使剧中形象更加立体和亲和。2014年1月,该动画视频申请获得了版权,成为滨海广播独有的特色节目。而以动画短片的形式在交通工具中播放,能够最大程度吸引乘客的注意,并能让乘客在短暂的车程上较为完整得了解剧情,从而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广播剧民生化创新给广播媒体的启示

  从最初的应对新媒体的一次创新尝试,到逐渐民生化走进听众内心,到成为频道的一档品牌栏目,《滨海大街878号》的成功不仅是广播剧革新的成功,更是广播媒体应对新媒体挑战的成功。综上所述,《滨海大街878号》的民生化创新给予广播媒体探究生存之道的启示如下:

  首先,着眼广播特点。广播媒体得天独厚的便捷优势是包括网络新媒体在内的各种媒体形式望尘莫及的。广播在探索生存之道时,必须把握自身的传播规律,利用好这一优势。在策划栏目时,选择和设计符合这一优势的作品。

  其次,贴近百姓生活。民生新闻一经提出便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采纳。在当今社会,符合公众需求的媒体形式才能够生存和发展。无论是广播剧还是其他广播节目形式,在传统的老路走到瓶颈期时,进行“贴近地面”的改革或许是一条出路。

  第三,拓宽宣传渠道。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广播“上网”已成为趋势。网络平台较强的信息整合、互动交流功能可以弥补广播媒体的一些致命缺点。并且,网络还便于广播进行自我宣传,广播可以吸引网民成为自己的粉丝。

  第四,打造品牌栏目。《滨海大街878号》成为滨海广播的独特品牌,在于主创人员的策划理念和对产品的持续打磨,最终形成自主品牌。这说明,团队的智慧和对新平台的运用,能够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并帮助媒体在残酷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