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在吸引年轻人这件事上,vivo这一次联手的是NBA

2016/10/14 16:58:00 

放眼如今的当红品牌你很难忽视科技公司的存在感,相比传统公司的小心翼翼,他们在品牌建设上的尝试往往更为大胆和破界,与消费者的沟通上也乐于尝试更多的方式。比如说善于走偶像明星代言这类宣传路线的vivo,最近一则新闻却是和NBA的战略合作,其身份是“NBA中国唯一手机官方市场合作伙伴”。

10月9日, vivo与NBA在上海签署了品牌战略合作协议。参加签约仪式的名单包括vivo全球副总裁倪旭东、品牌战略总监邓力、品牌推广总监冯宇飞以及NBA联盟副主席Mark Tatum、NBA中国CEO David Shoemake等。这样的阵容,一方面传达了vivo对此次合作的重视,另一方面,则彰显了vivo对品牌影响力的长远规划。
 
发布会现场的醒目标识

根据发布会所透露的合作内容,双方未来多年将在赛事、产品、服务以及品牌营销等全方位展开战略合作。倪旭东更是在签约仪式上表示,vivo将在未来多年中参与NBA国际系列赛中国站、NBA球迷答谢之夜等一系列品牌活动,甚至会考虑推出NBA定制机型。此外,vivo还将推出“vivo校园篮球计划”,一个走进全国百所高校、覆盖600万大学生群体的线下互动活动。这听起来是一个贴近年轻人的好办法,毕竟大学生群体既是年轻、活力的代名词,也同样是未来的主力消费者。
 

 
一直以来,科技公司在传播方针上都追求着简单、快速、有效的原则,而通过与NBA在中国的长期合作来布局未来数年的品牌发展计划,对于vivo也算是一次破格的试水。在这样大手笔合作的背后,是NBA在全球超过10亿的观众。除开体育精神这类积极向上的说法,NBA对年轻人的强大吸引力,同样是vivo看中的不二因素。如果稍有留意,就会发现在很多公开采访中,vivo都曾强调过他们的品牌关键词:活力、乐趣、年轻和时尚。

“经过我们的消费者调研团队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发现,NBA受众体现相对年轻化、专业化的特点,而NBA也是更专业、更年轻化的体育营销平台”,vivo方面表示,“与NBA的合作能让消费者感知到我们是一个这样的品牌,我们一直在塑造这样的形象。再加上NBA在国内年轻群体中具有出众的影响力,广受年轻人的喜爱,与NBA的合作也能更好的帮助我们与目标消费者进行交流与沟通。”

没错,值得强调的是“交流与沟通”!特别是面对一群极力彰显不同个性和自我的年轻受众,单向性的传播在如今的媒体环境下已不具备足够的影响力了,聪明的品牌往往都选择和消费者做朋友,甚至把他们变成“粉丝”,而这“恰好”是vivo所擅长的。无论是体育方面或是文娱方面,vivo总能能做到投年轻人所好。

 
vivo历界新品发布会和品牌活动都会邀请品牌粉丝前往,这一次也不例外

从过去到现在,vivo都善于展现都是他们在文娱方面的强大营销策略,但这一次vivo也表示,体育营销将被定位成品牌的营销主力之一。不过营销是一个听上去有着太强目的性的词语,vivo更愿意用“与消费者沟通”来解释这件事的意义。

“关于体育营销,vivo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即以体育营销的多元化手段持续地将我们的理念与目标消费者进行沟通,最终我们与消费者能彼此认同,彼此理解”,vivo透露,“我们会一贯聚焦,并真正将vivo这个品牌和消费者感兴趣的事物和活动形式紧密相连,通过这种场景化、更深度的形式和他们保持持续的沟通与交流,希望真正通过多元的营销手段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vivo一以贯之的品牌建设策略是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特别是在面对日趋饱和的智能手机市场,它依然收获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根据市场研究公司IDC在今年7月发布的全球智能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仅比2015年第二季度高出0.3个百分点,智能手机市场已经到达一个平台期。鉴于iPhone有限的创新性,苹果的市场份额已下跌了2.1个百分点。而销量进入前五的手机品牌中,vivo则榜上有名,其份额从2015年的2.7%上涨至4.8%。

 
IDC发布的Q2全球前五智能手机厂商及其出货量(单位:百万)、市场份额、同比增长率

除开渠道、价格等方面的因素,这样的成绩亦有赖于vivo对于目标受众群的精准刻画:18-30岁的年轻人,对生活充满好奇心,追求乐趣、时尚新鲜的生活方式,当然还必须是手机重度使用者,追求技术的创新性与趣味性。由始至终,vivo在品牌上的宣传都是为了这群受众而打造。用品牌方的话来说,即“聚焦”年轻人,高效率地触达他们的喜好,以及在年轻人关心的热点上下功夫。

回头来看,与NBA的战略合作依然是vivo再一次与年轻人交流的尝试,但点亮的则是另一种交流的途径,也是vivo对品牌信息传达路径的完善之举。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1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