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穿梭飞行于寻常百姓家的燕子”

来源: 新民晚报 作者: 新民晚报广告网 日期: 2009年10月19日

“穿梭飞行于寻常百姓家的燕子”

  《新民晚报》复刊于1982年元旦,它的《复刊的话》写得质朴、实在,亲切感人,使人浮想联翩。它说:“我们将努力做到这样的报风:‘千言只作卑之论’,也就是‘卑之毋甚高论’。力戒浮夸,少说大话,实事求是,不唱高论,发表一些常识的、切实的、平凡的报道和论说。作为一张地方性报纸,《新民晚报》既不是摩天飞翔的雄鹰,也不是搏击风雨的海燕,更不是展翅万里的鲲鹏,它只是穿梭飞行于寻常百姓家的燕子。它栖息于寻常百姓之家,报告春天来临的消息。衔泥筑巢,呢喃细语,为百姓分忧,与百姓同乐,跟千家万户同结善缘。——似曾相识的燕子,隔了15年之后又归来了。归来伊始,首先要向我们的居停主人致意:祝新年快乐!”作为这家上海最具亲和力报纸的读者,读到这样的复刊之词,能不感慨万分、为之动情吗?
  报纸是报人的产儿。听说对于《新民晚报》在“文革”初就被勒令停刊,社长赵超构曾经调侃说:“现在回忆起来,我对这次停刊,倒没有什么意见。因为《新民报》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就停刊了,免得有以后的一笔账。‘四人帮’的‘全面专政’的账,假、大、空的账,《新民报》没有份。”“好像一个美人,年轻时死了,人家还怀念她的美貌,所以,《新民报》停刊后,上海人还老是想念《新民报》。如果在‘四人帮’时期再办下去,就会成为‘老太婆’,人家看见了就讨厌。”
  复刊词是赵超构亲自起草的,复刊词的许多用语凝聚着他的心血。报社的老报人张林岚回忆说,赵超构撰写的《复刊的话》中有这样两句:“为民分忧,与民同乐”。他在看大样时觉得连续两个“民”字有重复之感,于是擅自改为“为国分忧”。没想到赵超构看到报纸大怒,厉声责问张林岚:你有什么权利乱改我的稿子!这是同赵超构共事几十年的张林岚唯一一次受到如此严厉的责问和批评。
  《新民晚报》把读者定位于寻常百姓,来自赵超构的这种平民情结。1984年赵在接受新闻战线记者采访时说:“我从解放前到解放后的办报经验中,感到最要紧的是首先要了解读者。我们的读者是什么样的,办报就要遇到这一个问题。我们的报纸是办给谁看的,这是一个大问题。” 早在1956年晚报改版中,他就提出要办一张“从少先队到文史馆的老前辈,从保姆同志到大学教授”都能看得下去的报纸。所以复刊后的《新民晚报》追求的是“飞入寻常百姓家”。他说:“晚报的读者是说不出具体对象的。它不能预想也不能规定以某个阶层、某种专业、某种年龄,是领导或是群众作为晚报的特定对象。晚报是办给广大的群众看的,是办给千家万户看的。”
  作为《新民晚报》的老读者,我感到这份晚报不仅有品位,有思想性,而且有趣味,充满着上海的地方特色。在1956年晚报改版时,赵超构把“浓郁的文艺性”作为报纸的特点之一。当时他说:“晚报是晚上读的,不同于日报。大家都是劳动人民,一天紧张工作下来了,需要休息,需要愉快地度过业余时间,也就需要一张报纸帮助他们过好业余生活。这个责任,天然地落在晚报身上。” 复刊之后,赵超构仍强调,“晚报是上海地方报,首先是办给上海人看的;但如果办得出色,全国各地的人也一定喜欢看。立足上海,风行全国,我们应该有此志气”。
  果不其然,在《新民晚报》同仁共同努力下,至1998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读者阅读率、报纸发行量、广告额很快独占鳌头,在全国也首屈一指,在上海也渐渐与《解放日报》和《文汇报》拉开了差距,出现了‘一报独大’的现象。”(当时《新民晚报》发行173万,《解放日报》48万,《文汇报》42万。) 直至今日,在上海的特殊媒介生态——有限竞争的格局下,《新民晚报》仍是一匹具有挑战性和竞争力的黑马。“描绘我们历史雄伟壮阔的画面”。

标签: 新民晚报